Raku 有很多预先定义好的类型,这些类型可以归为 2 类:`普通类型`和`原生类型`。原生类型用于`底层类型`(例如 uint 64)。原生类型没有和对象同样的功能,尽管你可以在它们身上调用方法, 它们还是被包装成普通的对象。所有你能存储到变量中的东西要么是一个原生的 value, 要么是一个对象。这包括字面值、类型(类型对象)、code 和容器。
方法可以有参数, 但是方法名和参数列表之间不可以有空格:
say "abc".uc;
# ^^^ 不带参数的方法调用
my @words = $string.comb(/\w+/);
# ^^^^^^^^^^^^ 带一个参数的方法调用
另外一种方法调用的语法将方法名和参数列表用一个冒号分开(冒号紧跟方法名, 中间不能有空格):
say @*INC.join: ':';
方法能返回一个可变容器, 这种情况下 你可以赋值给方法调用的返回值.
$*IN.input-line-separator = "\r\n";
Types本身就是对象 ,你可以使用类型的名字获取 type object :
my $int-type-obj = Int;
你可以通过调用 WHAT 方法查看任何对象的 type object(它实际上是一个方法形式的macro):
my $int-type-obj = 1.WHAT;
使用 === 操作符可以比较 类型对象的相等性:
sub f(Int $x) {
if $x.WHAT === Int {
say 'you passed an Int';
}
else {
say 'you passed a subtype of Int';
}
}
子类型可以使用 smart-matching来检查:
if $type ~~ Real {
say '$type contains Real or a subtype thereof';
}
属性存在于每个类的实例中。属性中存储着对象的状态。在 Raku 中, 一切属性都是`私有的`. 它们一般使用 has
关键字和 !
twigil 进行声明.
class Journey {
has $!origin;
has $!destination;
has @!travellers;
has $!notes;
}
然而, 没有像这样的公共(甚至保护属性)属性, 不过有一种方式能`自动生成访问方法`: 使用 . `代替 `!
twigil 。(那个 .
应该让你想起了方法调用).
class Journey {
has $.origin;
has $.destination;
has @!travellers;
has $.notes;
}
这默认提供了一种只读的取值方法, 为了允许更改属性, 要添加 is rw
特性:
class Journey {
has $.origin;
has $.destination;
has @!travellers;
has $.notes is rw;
}
因为类默认继承于构造器 Mu
, 我们也要求类为我们生成一些存取方法.
# 创建一个新的类的实例.
my $vacation = Journey.new(
origin => 'Sweden',
destination => 'Switzerland',
notes => 'Pack hiking gear!'
);
# 使用存取器; 这打印出 Sweden.
say $vacation.origin;
# 使用 rw 存取器来更改属性的值.
$vacation.notes = 'Pack hiking gear and sunglasses!';
注意, 默认的构造器只会设置含有存取器方法的属性.
使用 method
关键字定义类中的方法:
class Journey {
has $.origin;
has $.destination;
has @!travellers;
has $.notes is rw;
method add_traveller($name) {
if $name ne any(@!travellers) {
push @!travellers, $name;
}
else {
warn "$name is already going on the journey!";
}
}
method describe() {
"From $!origin to $!destination"
}
}
方法可以有签名, 就像子例程一样。 方法中能访问对象的属性, 并且总是能使用 !
twigil, 即使属性是用 .
twigil 声明的. 这是因为, . twigil 是在那个位置上使用 ! twigil 声明了属性, 然后额外又添加了一个取值器方法.
即 has $.attribute
等价于:
has $!attribute
method attribute() { ... }
class A {
has $.attr is rw;
}
等价于:
class A {
has $!attr;
method attr() is rw {
$!attr;
}
}
在 describe 方法中使用
在方法内部, self 是可用的, 它被绑定到调用者, 例如方法调用的对象. self 能用于在调用者上调用深层的方法, 例如:
在方法的名字前面引入一个感叹号, 这个方法就变为类的私有方法, 这个方法只在内的内部使用, 不能在其它任何地方调用.
私有方法的调用要使用感叹号而非点号:
method !do-something-private($x) {
...
}
method public($x) {
if self.precondition {
self!do-something--private(2 * $x)
}
}
私有方法不能被子类继承.
类可以有父类:
class Child is Parent1 is Parent2 { }
如果在子类中调用一个方法, 但是子类没有提供那个方法, 就会调用父类中同名的方法, 如果父类中存在那个方法的话. 父类被询问的顺序就叫做方法解析顺序(MRO). Raku 使用 C3 方法解析顺序. 你可以通过调用一个类型的元类型方法得知这个类型的 MRO.
say Parcel.^mro; # Parcel() Cool() Any() Mu()
如果一个类没有指定它的父类, 就假定默认为 Any
. 所有的类都直接或间接的派生于 Mu-类型层级的根.
对象通常通过方法调用创建, 或者通过类型对象或者通过同类型的其它对象创建. 类 Mu 提供了一个叫做 new 的构造器方法, 这个方法接收命名参数然后使用它们来初始化公共属性.
class Point {
has $.x;
has $.y = 2 * $!x;
}
my $p = Point.new( x => 1, y => 2);
# ^^^ 继承自类 Mu
Mu.new
在调用者身上调用 bless
方法, 传递所有的具名参数. bless 创建新的对象, 然后调用该对象的 BUILDALL
方法. BUILDALL 以`相反的`方法解析顺序(继承层级树自上而下)遍历所有子类(例如, 从 Mu 到 派生类), 并且在每个类中检查名为 BUILD
的方法是否存在。 如果存在就调用它, 再把传递给 new 方法的所有具名参数传递给这个 BUILD
方法。 如果没有, 这个类的公开属性就会用`同名的`具名参数进行初始化. 这两种情况下, 如果 BULID 方法和 默认构造函数 都没有对属性进行初始化, 就会应用默认值 (上面例子中的 2 * $!x
)。
这种构造模式对于自定义构造器有几处暗示. 首先, 自定义 BUILD 方法应该总是子方法(submethod), 否则它们会中断子类中的属性初始化. 第二, BUILD 子方法能用于在对象构造时执行自定义代码. 它们也能用于为属性初始化创建别名:
class EncodedBuffer {
has $.enc;
has $.data;
submethod BUILD(:encoding(:$enc), :$data) {
$!enc := $enc;
$!data := $data;
}
}
my $b1 = EncodedBuffer.new( encoding => 'UTF-8', data => [64, 65] );
my $b2 = EncodedBuffer.new( enc => 'UTF-8', data => [64, 65] );
# 现在 enc 和 encoding 都被允许
因为传递实参给子例程把实参绑定给了形参, 如果把属性用作形参,单独绑定那一步就不需要了. 所以上面的例子可以写为:
submethod BUILD(:encoding(:$!enc), :$!data) {
# nothing to do here anymore, the signature binding
# does all the work for us.
}
第三个暗示是如果你想要一个接收位置参数的构造函数, 你必须自己写 new 方法:
class Point {
has $.x;
has $.y;
method new($x, $y) {
self.bless(*, :$x, :$y);
}
}
然而, 这不是最佳实践, 因为这让来自子类的对象的初始化正确更难了.
Roles 在某种程度上和类相似, 它们都是属性和方法的集合. 不同之处在于, roles 是用来描述对象行为的某一部分的, 和 roles 怎样应用于类中. 或怎样解析。 类用于管理对象实例, 而 roles 用于管理行为和代码复用。
role Serializable {
method serialize() {
self.perl; # 很粗超的序列化
}
method deserialization-code($buf) {
EVAL $buf; # 反转 .perl 操作
}
}
class Point does Serializable {
has $.x;
has $.y;
}
my $p = Point.new(:x(1), :y(2));
my $serialized = $p.serialize; # 由 role 提供的方法
my $clone-of-p = Point.deserialization-code($serialized);
say $clone-of-p.x; # 1
编译器一解析到 role 声明的闭合花括号, roles 就不可变了。
Role 应用和类继承有重大不同。 当 role 应用到类中时, 那个 role 的方法被复制到类中。如果多个 roles 被应用到同一个类中, 冲突( 例如同名的非 multi 方法(s) )会导致编译时错误, 这可以通过在类中提供一个同名的方法来解决冲突。 这比多重继承更安全, 在冲突从来不会被编译器检测到的地方, 但是代替的是借助于在 MRO 中出现更早的父类, 这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程序员想要的。
当一个 role 被应用到第二个 role上, 实际的程序被延迟直到第二个 role 被应用到类, 这时两个 roles 才都被应用到那个类中。 因此:
role R1 {
# methods here
}
role R2 does R1 {
# methods here
}
class C does R2 { }
等价于:
role R1 {
# methods here
}
role R2 {
# methods here
}
class C does R2 does R1 { }
当 role 中包含了一个 stubbed 方法, 在这个 role 被应用到类中时, 必须提供一个同名的非 stubbed 版本的方法。这允许你创建如抽象接口那样的 roles。这有点像 Swift 中的 Protocol 协议。
role AbstractSerializable {
method serialize() { ... } # 字面的三个点 ... 把方法标记为 stub
}
# 下面是一个编译时错误, 例如
# Method 'serialize' must be implemented by APoint because
# it is required by a role
class APoint does AbstractSerializable {
has $.x;
has $.y;
}
# 这个有效:
class SPoint does AbstractSerializable {
has $.x;
has $.y;
method serialize() { "p($.x, $.y)" }
}
那个 stubbed 方法的实现也可能由另外一个 role 提供。
TODO: 参数化的 roles
Raku 有一个元对象系统, 这意味着对象,类,roles,grammars,enums 它们自身的行为都被其它对象控制; 那些对象叫做元对象(想想元操作符, 它操作的对象是普通操作符). 元对象, 像普通对象一样, 是类的实例, 这时我们称它们为元类.
对每个对象或类, 你能通过调用 `.HOW`方法获取元对象. 注意, 尽管这看起来像是一个方法调用, 然而它实际上是编译器中的特殊案列, 所以它更像一个 macro.
所以, 你能用元对象干些什么呢? 你可以通过比较元类的相等性来检查两个对象是否具有同样的元类:
say 1.HOW === 2.HOW; # True
say 1.HOW === Int.HOW; # True
say 1.HOW === Num.HOW; # False
Raku 使用单词 HOW
, Higher Order Workings, 来引用元对象系统. 因此, 在 Rakudo 中不必对此吃惊, 控制类行为的元类的类名叫做 Raku::Metamodel::ClassHow
. 每个类都有一个 `Raku::Metamodel::ClassHOW`的实例.
但是,理所当然的, 元模型为你做了很多. 例如它允许你内省对象和类. 元对象方法调用的约定是, 在元对象上调用方法, 并且传递感兴趣的对象作为对象的第一参数. 所以, 要获取对象的类名, 你可以这样写:
my $object = 1;
my $metaobject = 1.HOW;
say $metaobject.name($object); # Int
# or shorter:
say 1.HOW.name(1); # Int
为了避免使用同一个对象两次, 有一个便捷写法:
say 1.^name; # Int
# same as
say 1.HOW.name(1); # Int
内省就是在运行时获取对象或类的信息的过程. 在 Raku 中, 所有的内省都会搜查原对象. 标准的基于类对象的 ClassHow 提供了这些工具:
给定一个方法名, 它返回一个Parcel, 这个 Parcel 里面是可用的方法名
class A { method x($a) {} };
class B is A { method x() {} };
say B.^can('x').elems; # 2
for B.^can('x') {
say .arity; # 1, 2
}
在这个例子中, 类 B 中有两个名为 x 的方法可能可用(尽管一个正常的方法调用仅仅会直接调用安置在 B 中那个方法). B 中的那个方法有一个参数(例如, 它期望一个参数, 一个调用者(self)), 而 A 中的 x 方法期望 2 个参数( self 和 $a).
返回类中可用公共方法的列表( 这包括父类和 roles 中的方法). 默认它会停在类 Cool, Any 或 Mu 那儿; 若真要获取所有的方法, 使用副词 :all
.
class A {
method x() { };
}
say A.^methods(); # x
say A.^methods(:all); # x infinite defined ...
按方法解析顺序返回类自身的列表和它们的父类. 当方法被调用时, 类和它的父类按那个顺序被访问.(仅仅是概念上; 实际上方法列表在类构建是就创建了).
say 1.^mro; # (Int) (Cool) (Any) (Mu)
返回一个父类的列表. 默认它会停在 Cool, Any 或者 Mu 那儿, 但你可以提供一个副词 :all`来压制它. 使用副词 `:tree
会返回一个嵌套列表.
class D { };
class C1 is D { };
class C2 is D { };
class B is C1 is C2 { };
class A is B { };
say A.^parents(:all).perl; # (B, C1, C2, D, Any, Mu)
say A.^parents(:all, :tree).perl;
# ([B, [C1, [D, [Any, [Mu]]]], [C2, [D, [Any, [Mu]]]]],)